您的位置:首页 / 拉呱 / 平邑温水乡村振兴全靠挖掘当地“乡土气”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  • #邑城茶座#平邑温水乡村振兴全靠挖掘当地“乡土气”

    2019/11/09 19:20:45 发布26271 浏览0 回复0 点赞
pingyilagua
管理
普通会员

帖子:45

精华:1

注册:2019/08/03 18:23:53

IP属地:未知

  沂蒙山前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镇,今年以来已接待全国200余批次的参观者,其中包括国务院、中央党校等部门,他们参观考察的课题只有一个——乡村振兴。

  该镇乡村振兴之路的奥妙在哪里?让我们走进山东省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示范创建镇——温水。

  乡土党员:一盏灯温暖一个村

  11月1日,平邑县温水镇永安村的承包地里,村干部正在协调几户村民的土地流转。一个66岁的党员大妈出面协调后,大伙很快通过了村里制定的方案。

  她叫包庆荣,公公解放战争后期参加海军,曾作为英模受到朱德同志的接见;父亲也是解放战争时参军,孟良崮战役中腿部负伤后复原务农;婆家大爷、三叔孟良崮战役时支前,一个手臂负伤、一个失去了一只眼睛,因残疾而一直单身生活;儿子在兰州军区的通讯部队,四年前在山区作业时摔伤,落下高度残疾。

  包庆荣30多年来抚养五位高龄和残疾的老人,冬天一直穿着棉衣睡觉以便随时起身照顾他们。家里的尿布堆积成小山,一天到晚地给老人换洗。每当给大爷、叔叔擦屁股时,他们都流着眼泪说:“我们没有什么可留给你的,你却亲闺女那样孝顺我们……”

  包庆荣的事迹,受到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。该镇一方面宣传她的事迹,用典型引领美丽乡村建设;一方面发挥她的作用,推动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。谁家儿子不孝顺了,包庆荣出面说道说道,对方就会心服口服;打通街道、调整土地,有一时想不通的户,她给摆摆事实讲讲道理,工作就会顺利推进;村里有什么困难,作为市人大代表的她积极履行职责,难题就会迎刃而解。

  人们都说,包庆荣是不在两委的领头人,镇党委称她是温暖全村的一盏灯。该镇党委认为,村里的工作不能只靠村两委,那些有特点、有担当的党员,很多情况下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。为了给各个村都点亮一盏灯,该镇充分发挥“乡土党员”的能量,配合村两委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。小河村的党员尹叙富,协调各方为村里修路、建广场;永西村的党员乔元富,带领村民发展猕猴桃种植……

  乡土文化:一种魂凝聚一群人

  村子大门是老槐树的造型,绿地的栅栏是槐树根的样子,两千多棵行道树全部是槐树……走进永西村如同走进了一个槐树的世界。

  陪同采访的镇工作人员介绍,这个村原来归柏林镇的时候,各项工作全镇排名倒数第一,划归温水镇后还是倒数第一。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,镇党委政府与他们一同会诊后发现,该村千难万难归结为一条就是:少了一种魂。

  村党支部书记乔立勇晚上睡不着,围着全村边转悠边思考这个问题,身为退役军人的他认识到,全村没有魂首先是党员干部缺少了忠诚、奉献与担当,可是用什么来启发他们呢?他一下发现了村子正中那棵450年的老槐树。

  结合“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该村把党支部命名为“槐魂党支部”,开始为党员干部树立一种魂魄,让他们像老槐树一样坚韧不拔,永葆生命力,村里的各项工作快速起步,打通了七纵五横的村内街巷,硬化了7万多平米的道路,发展了300多亩的猕猴桃种植,三年的时间就成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。

  同时,村两委在全村推广“槐文化”。他们拆迁了两户居民,把古槐保护并装点了起来;村中心建起了槐树广场,期间的道路俯瞰是一个“根”字;广场北侧是“古槐文化馆”,展示了各地古槐、槐树品格、槐树故事、咏槐诗句等内容,与其并排的是“烙画葫芦艺术馆”,展示了该村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蒙山烙画葫芦。这样,不仅形成了具有乡土气息的人居环境,还打造了淳朴、向上的文化氛围。

  温水镇在乡村振兴的文化建设上,注意根据各村的特色来树立一种魂魄,凝聚起周围群众的精气神。如,根据南林村退役军人多的特点,组建“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”,建设“拥军文化广场”;再如,根据小河村“小知识分子”多的特点,打造了一条长1.2公里的“习语之路”,图文并茂地宣传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内容。

  乡土产业:一方水养育一方人

  北温水村村民彭京申边向养鱼池里抛洒饲料边告诉记者,他投资80万元建了10个养鱼池,共养殖鲟鱼8万条。他指着四周说,这里共有100多个池子,在全省都是规模较大的鲟鱼养殖区。一年的养殖周期下来,每个池子的纯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。

  野生鲟鱼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,而养殖的鲟鱼则因味美刺软而成为高档菜肴。但是,鲟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,必须是循环水,必须要随时加氧,还必须要水温恒定。为什么要选择鲟鱼养殖?

  一是因为水土。温水镇的地下水,常年保持16—18摄氏度的水温,符合鲟鱼的生存条件。同时,循环后的水又补充到地下,不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。

  再是镇里扶持。在用地、办证、防疫上,该镇都不遗余力帮扶养殖户。镇里每月三次配合县有关部门来检测,严禁使用违禁药品;每年三次,该镇组织所有养殖户到县里接受技术培训。

  受益于水土和政策扶持的产业,还有这里的大蒜种植、交易和深加工。目前共种植1.7万亩,年产大蒜2550万公斤,在整个临沂市名列前茅。同时,该镇还规划四处大蒜交易市场,把本镇及周边乡镇的大蒜销往全国各地。据统计,全镇从事大蒜种植、交易和相关配套的近2万人,户均增收1.3万元。

  春天蒜农们收获蒜薹,初夏收获蒜头,到秋天又是蒜黄上市的季节。由于地下水温高,这里的大蒜可以早上市半个月,为蒜农们换来了好的收益。

  仅仅是蒜黄,深秋时节全镇每天的产量就达10万斤。可是,这些蒜黄也带来了10万斤的废料——蒜黄根。这东西被四处堆放,长期不烂,臭气熏天。

  经多方考察,该镇扶持北温水村的阚德才上马农副产品回收处理加工厂。别看名字土气,该厂的技术和产品却是高端的,即从蒜黄根中提取大蒜素,而大蒜素则是药品和化妆品的上游产品。

  除了鲟鱼养殖和大蒜产业,依托蒙山旅游发展草莓采摘园,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花卉种植业——温水镇的产业振兴走出了一条乡土特色的路子。

  乡土生态:一边节能一边扶贫

  南林村东北1.5公里的一处荒山上,成片的太阳能光伏电板熠熠生辉。该镇领导介绍,此处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约690万KWh,存续期25年内,可节约标准煤5.4万吨,节水70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.6万吨,减少粉尘排放5000吨。由此看来,此处光伏电站的生态效益巨大,可这跟扶贫又有什么联系?

  原来,为贫困户上光伏太阳能电池板,成为近年来一条不错的扶贫路子,南林等村也被列入了相关规划。可是,家家户户都安装,施工难度大,发电效率低,管理维护难。

  该镇利用荒坡多的特点,创新了一种模式——“飞地建光伏”,他们在光伏产权不变、受益群众不变的前提下,把分散到户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,选择荒山荒坡进行连片建设。这样,节约了大量资金,提高了发电效率,能够让贫苦户获得更多的收益。

  也就是说,对贫困户来说,光伏太阳能有自己的一份,但具体是哪一份并不确定。只是在免除他们电费的情况下,把光伏太阳能并网发电的收入再分配给他们一部分。

  光伏电站每年从电费收入中拿出200万元,分配给南林村及周边650多个贫困户。这个村的孤寡老人郭庆祥说,每月用电不花钱,村里还给我装上了空调,每年还能分到3000多元,基本生活也有保障了。


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

已有0人打赏

已有0人点赞

0人赞

    加载中...

    回复楼主

   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
   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

    新帖速递

    查看更多

    精华好贴

    查看更多

    超级管理

   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