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 / 拉呱 / 平邑县两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  • #约伴出行#平邑县两项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

    2020/08/20 11:44:39 发布21500 浏览0 回复0 点赞
平邑创业
管理
普通会员

帖子:2215

精华:0

注册:2019/03/06 16:43:39

IP属地:未知

近年来,平邑县紧紧围绕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走在前列”的目标要求,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发展,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,探索总结了一批可借鉴、可推广的经验,发挥典型引路、示范带动作用。其中,《平邑县探索长效管护新模式 打好人居环境持久战》、《平邑县温水镇永西村槐魂引领振兴 美丽乡村绽新颜》两篇优秀案例被编入《山东省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》,在全省推广。

2020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收官年,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,对巩固三年行动整治成果、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水平至关重要。平邑县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部署,以“干干净净迎小康”为主题,高位部署、紧抓载体,全民动员、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,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,积极探索新机制、新模式、新路径,取得了较好成效。

平邑县按照“政府主导、群众主体,示范引领、全域整治,政策普惠、梯度创建”的思路,强化人员、资金、制度保障,着眼破解难点、创新体制机制,凝聚合力、协同共治、分类推进,从县级、乡镇级、村级三个层面分别开展探索实践,形成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县级经验、乡镇模式和村级做法,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。今年5月份,《山东平邑:清洁村庄作画笔,美丽乡村绘新篇》被国家农业农村部通过简报和公众号、今日头条等进行了发表,在全国推广了平邑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。

一、统筹推进,抓牢抓实县级长效经验

(一)“三村共建”分类推进机制

一是政策普惠,提升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达标村。每年列支专项资金,对全县所有村,突出村庄洁净,以镇街、村为实施主体,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,2018年度全县达到整治标准的村80个,覆盖率21.7%;2019年达到286个,覆盖率达到71.7%;2020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收官年,平邑县坚持“一把手”亲自抓,成立了县委书记、县长任双指挥的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指挥部,在全县发起了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擂台赛活动,抗红旗争一流树形象,擂响战鼓,全民动员、全域推进,突出抓好以柴草堆、粪堆、垃圾堆清理和村庄内外、庭院内外、道路沿线、沟渠汪塘整治为重点的“三清四整”,以“清”促“美”迎小康,推进实现全县所有村庄“三清四整”全覆盖。

二是强化整村覆盖,精品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。立足清、促进美,突出特色打造,给予每村奖补150万元,以省级标准为遵循,每年重点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;自行开展市级、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。截至目前,已创建16个省级、21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,35个沂蒙美丽乡村(市级),41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,形成了典型开路、样板引领的示范创建格局。

三是注重乡旅融合,梯度创建美丽乡村连片村。先后打造了“邑城古道、十里花溪”、“红色沃土、金银花乡”、“山水蒙泽、幸福温水”和“五龙湖畔、枫情丰阳”4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,每镇街每年打造一个县级片区,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示范,推动了美丽乡村由点到线、由线向面、由连线连片向全域全貌打造拓展,叫响了“美丽沂蒙·山水平邑”美丽乡村品牌。

(二)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。2014年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和市场化运行,垃圾无害化处理100%。2019年以来,为确保体系正常运转,日常积极联系镇街具体实施入村检查,利用现场暗访、微信平台等工作方式进行工作指导、问题反馈;结合全市季度考核结果,兑现县级配套资金使用;对市县检查存在问题进行现场督导、限期整改、挂牌督办,每季度实现对全县所有镇村暗访检查的全覆盖,全年不少于4次。城乡环卫一体化全年资金4300万元,其中财政资金1720万元,社会资金2580万元,保障垃圾处理一体化机制长效运转。

(三)改厕后续长效管护机制。一是设施齐备。严格按照“十有标准”要求,指导各镇街成立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服务站;制作并印发《改厕使用需知及服务卡》10万余份发放到改厕户,并悬挂或张贴在户厕旁边;督导各镇街整合配备抽粪车辆103台,做好日常抽运;建设沼液处置池30处,对粪污进行二次存集,避免随意倾倒造成二次污染。二是管理智能。建成了农村改厕智能管护平台,制作改厕户二维码11万余个,完成改厕户信息全覆盖,实现对旱厕报修报抽、抽粪车管理、沼液池监控的智能化管理。三是资金到位。县里按照每年每户补助20元的标准,将补助资金拨付给各镇街,专项用于农村改厕后续管护,有效解决了改厕后续管护资金瓶颈难题。四是公厕延伸。按照省市“300户以上自然村公厕建设全覆盖”的要求,在村庄公共区域或人群较为集聚的地方,实施了305处公厕建设,解决了农村公共区域如厕难题。

二、因地制宜,用好用活乡镇长效模式

(一)保太镇废弃宅基地蝶变村级增收点模式。保太镇作为农业大镇,从业者大部分以中老年为主,年轻人多选择外出务工并在县城落户,导致出现大量空闲宅基地,并且多数年久失修、无人管理,成了柴草严重堆积区域。保太镇因地制宜、扬长避短,在“做细、做实”上想办法、下功夫,努力破解空闲宅基难题,以子宿工作区为试点,充分利用村集体“三资”清理核查契机,摸排破旧房屋,理清空闲宅基所有权、管理权、使用权,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,组织专人清理废弃、空闲宅基地柴堆、杂物,整修为村内林下小广场,回填土方改造成了小花园、育苗基地、小菜园等,产生经济价值的,村集体、所有者、使用者2:2:6的比例进行利益分成,在产权明晰的情况下发展“宅院经济”和“边角经济”,以往废旧空宅里的杂草、柴堆、石块不见踪影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金银花、海棠、草莓、金钱树等花卉苗木迎风摇曳,不但解决了脏乱差问题,还缓解了土地紧张,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。

(二)卞桥镇“积分制”“爱心超市”管理模式。按照“不做不积分、做了就积分、多做多积分、做错扣积分”的原则,出台了《卞桥镇村居(社区)爱心超市积分制管理工作指导意见》,各试点村制定了《爱心超市积分管理办法》,设立人居环境、移风易俗、家庭生活等6大类78个积分项和24个减分项,“积极带头清理门前三堆奖励10积分、镇级美在农家示范户奖励20积分、县级美在农家示范户奖励30积分……”“门前三包制度执行不好、不参与环境整治活动每次扣5分,家庭卫生不达标、房前屋后有三堆且不听劝阻、不整改不行动扣10分……”,通过加分、扣分等,村民获得积分,利用积分可以在村内爱心超市兑换相应生活物品,让‘美’有价值,让‘丑’有压力,有效激发了广大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热情,长效保持了干净整洁。(三)武台镇“果树枝变废为宝”治理模式。素有“中国黄桃之乡”的平邑县武台镇,黄桃种植面积达3万亩,年产黄桃1.2亿斤,每年冬春两季要对桃树进行剪枝。针对镇域村庄大量果树枝堆处理难的问题,武台镇采取多个举措予以消化。一是削片处理后进入市场。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,户集村收、链条整治”的模式,镇里对设备和运转给予一定的补贴,鼓励中心村购置削片设备,收购老百姓的果树枝进行削片处理,生物质发电厂上门收购,进行市场化运作。二是桃木雕刻市场。对质量较好的桃树枝,供给当地桃木雕刻商,变成经济附加值更高的桃木工艺品。变堵为疏长效解决桃木出路问题。

(四)温水镇网格帮包管理模式。一是实行网格化管理。建立三级网格,班子成员包工作区、部门包村、党员包户,负责帮包区域环境卫生整治。二是实行定期评比。每五天开展一次观摩评比,结合基础条件和改善率,对排名第一的村奖励5000元,做典型经验介绍,对排名最后一名的村支部书记或自任村负责人在大会上作表态发言,计入每月村级考核分数,与村干部绩效工资报酬挂钩。三是实行责任到人头。成立以镇纪委、督查办、新闻中心为主的督导组,负责督导各部门、村的工作开展情况,制作问题短片,进行公开曝光;实行工作区、村居横向评比、强村带弱村等活动,增强村居荣誉感。

三、典型试验,探讨探索村级管护土办法

(一)郑城镇四合村“三把大扫帚”长效做法。通过积极研究探讨,把传统乡土文化和当前倡导的“四德”、“美在农家”等有机融合,编制了四合“新三篇”,印制成册,让每位村民学习、弘扬。第一篇“清洁家园”,让四合的山更清、岭更秀、水更美;第二篇“百善孝为先”,养老更要敬老,一辈传一辈,辈辈都孝顺;第三篇“讲文明、树新风”,用“三把大扫帚”奖励机制,鼓励每位村民一天要做一件好事,从卫生做起,好事无大小,看谁做的好,形成了“三把大扫帚”、“箭头制”等长效管理办法。

其中,“三把大扫帚”奖励机制,一把扫帚扫村庄,打造美丽乡村;一把扫帚扫庭院,建设美在农家;一把扫帚扫心灵,人人都行孝。由村两委组织不定期的检查,每年一次评比,年底召开村民会议,以发放大扫帚、保洁工具和物品等为奖励,对不履行职责的村民黄牌警告,是党员的还要在党员大会上作深刻检讨。这种“三把大扫帚”的评比办法,花钱不多,很受村民欢迎,真正让每位村民都积极参与到“美丽乡村”建设中来,保持环境卫生已经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。山东省电视台农科频道进行了专题报道。

(二)温水镇永西村上榜激励长效做法。温水镇永西村依托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,从强化基础设施入手,先后拆除废旧宅基210位,实现了硬化“户户通”全覆盖,安装路灯180盏,所有道路均以“槐”命名,并在每条街巷、连村路、广场栽植不同品种槐树4000余株,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大变样。永西人挖掘“槐”文化内涵,以村内距今450年的国家二级保护树木古槐为“魂”,创建了“槐魂精神”党支部,制定了永西村规民约,带领村民夯基础、保增收、促发展,定期开展“四德榜”评选、“好婆婆”“好媳妇”评选等,对上榜人员给予每人每次价值300元十字绣奖励,带动村民争上“村榜”,以“村榜”做激励,实现了村庄长效管护,打造了“传承、进取、担当”的新永西。

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、建设美丽中国的大课题、大文章。说到底,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改变农民沿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,干干净净迎接小康社会。平邑县继续强化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力度,以清洁村庄、美丽乡村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,上下联动、点面结合、抓实抓细,持续开展村庄环境大整治大提升行动,助力乡村生态振兴,筑牢山清水秀乡村底色确保三年行动圆满收官,并长效巩固整治成果,干干净净迎小康。

温水镇永西村位于镇驻地北5公里处,共有413户,1548人,其中党员38人,两委干部6人。该村始建于明朝,村内有国家二级保护树木古槐一株,距今450年。永西人挖掘“槐”文化内涵,一方面开展“槐魂精神”党支部的创建,发挥党建统领作用,带领村民夯基础、保增收、促发展,打造了“传承、进取、担当”的新永西;一方面加强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发挥,依托美在农家示范创建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,在全村形成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倡导新时代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构建乡风文明建设新格局。永西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、省乡村振兴“十百千”工程示范村。

一、党建带动,铸造“槐支部”红色堡垒、丰富“槐文化”乡村底蕴

永西村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及本土文化实际,以槐文化为核心,将传统槐文化中的忠诚、奉献、担当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,分步开展“槐魂精神党支部”创建工作,开展了试点创建活动;按照“试点先行,引领带动,面上铺开”的思路,将评星授牌向农户、入党积极分子延伸,形成了以农户为基础、以入党积极分子为补充、以党员为主体、以支部书记为骨干、以党组织为关键的五位一体递进培养机制,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,为基层党组织铸造红色堡垒。

(一)三个统一,筑牢乡风文明创建之基。坚持特色做法与标准化建设相统一,挖掘村庄文化,立足忠诚、担当、奉献3种精神,围绕场所建设、组织生活、干部管理、议事程序、组织架构、党员教育管理6个方面,切实找准开展创建活动的着力点,提升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。坚持政治属性与服务功能相统一,强化创建活动的政治功能,注重政治引领,牢固树立党的意识,把创建活动融入到人才培养、产业发展、生态建设、文化创新中。坚持务实创新与建章立制相衔接。把科学的制度设计、严格的制度执行、有力的制度约束结合起来,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,完善党支部各项管理制度,补齐短板,全面提升工作水平。

(二)模范带动,推进乡风文明携手共创。永西村以槐为魂,将传统槐文化中的忠诚、担当、奉献等具有时代意义的精神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,发挥党员模范引领作用,完善了村庄组织架构,带动村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、人居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,激发了群众改变村庄面貌的热情和干劲。依托村内老槐树,挖掘槐树独特人文传承和历史含义,远赴山西省洪洞县寻根问道,确定了打造“千年古槐、魅力永西”的目标。先后建设了百槐园、古槐文化馆、乡村记忆民俗馆、烙画葫芦展室,建设了一处镇街级乡村振兴主题实验馆,形成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“槐文化”浓厚氛围。

(三)成效初显,实现乡风文明多点开花。一是领导村级运行措施硬。永西村党支部组织完善村民委员会、监督委员会、乡情工作室、民意督办室、红白理事会等配套组织架构;牵头完善村民自治章程、村民议事规则、村务公开、重大事项决策、财务管理等制度,并执行到位;倡导村民破旧俗、树新风,开展民主法治村、平安村创建,夯实“四德”教育。二是带动农民致富能力强。在发展现代农业、深化农村改革、凝聚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,成效明显;通过推进规模化、标准化、品牌化和市场化建设,至少形成一个农业主导产业或产品。三是为民奉献服务意识高。支部班子有强烈的牺牲精神,为了村集体事业、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甘愿牺牲自己的事业、家庭,能够以百姓之心为心,急群众之所急,实实在在、踏踏实实地为老百姓排忧解难。

二、妇联推动,打造“美在农家”示范阵地、抓好“细胞工程”组合拳

(一)推进创建“双强”示范。从强化基础设施入手,拆除废旧宅基210位,村内实现了硬化“户户通”全覆盖,安装路灯180盏,所有道路均以“槐”命名,并在每条街巷、连村路、广场栽植不同品种槐树4000余株,村民生产生活环境大变样。在美丽乡村创建的基础上,将“细胞工程”“美在农家”等纳入村庄重要工作议程,统筹部署合理安排,在村内全面开展“会改联”回头看,成立了“美在农家”活动领导小组,将“美在农家”提档升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,认真按照上级妇联工作部署,大力实施“美在农家”“细胞工程”双强示范村创建;同时,建强妇联组织,发挥执委带动作用,挖掘文化历史优势,凸显特色,村户联动,以点带面,激发妇联组织建设活力,整体推进“美在农家”提档升级。

(二)激发群众内生动力。大力实施基层妇联组织建设“细胞工程”,开展“五亮行动”,强化执委履职能力培训,推行妇联执委述职制度,执委主动认领“美在农家”、维权关爱、志愿帮扶等妇女工作,关爱救助扶贫儿童、贫困母亲,发放资助款物;开展农村妇女母亲素质提升、家居整理魔法收纳等培训讲座,提升了妇女素质能力;加强对“美在农家”创建表彰激励,对评选出的各级“美在农家”示范户进行表彰,增强了村民的荣誉感,实现了“美在农家人人参与,乡村振兴家家受益”的良好效果。

(三)丰富创建载体形式。在创建过程中,村妇联注重整合资源,协调村委向全村农村党员发出倡议,动员每名党员将自家打造成“美在农家”示范户,同时每人带动5名群众或近亲属打造成达标户,为“美在农家”创建起到了强大的示范和助推作用;同时,组织开展“培源行动”,发动入党积极分子入村为农户进行家庭卫生等志愿服务,为“美在农家”创建注入生机和活力。

(四)创新便民服务模式。推行“槐巷管家”负责制,推选热心公益的妇女担任“槐巷管家”,对所包街巷农户进行“美在农家”督导,巩固了创建成效;同时根据村内十三个姓氏家族的实际,创新实施“乡贤制”,动员每个家族分别推选一名有威望、有能力的乡贤,定期召集家族成员会,制定本族家风家训,牵头负责好本族成员的“美在农家”创建工作,对示范户、达标户、薄弱户实行动态管理;“乡贤制”与“槐巷管家”并行,推动了街巷、居室净化美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。积极开展母亲素质提升、寻找“最美家庭”、“好媳妇”“好婆婆”评选表彰、“美在农家”广场舞比赛等活动,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,“向榜样学习、向标杆看齐”的和美村风已蔚然形成。

三、文明催动,塑造“槐魂人”传承形象,培树“槐魂村”文明新风尚

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阵地,以发展村级志愿服务为抓手,推动文明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社会治理、移风易俗等紧密融合,大力建设文明实践平台,倡导优良家训村风,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持续推动群众获得感大大提升,乡村文明步上新台阶。

(一)浓墨重彩建阵地。按照“一馆一室一书屋,一槐一台一广场”的总体布局,永西村依托村级服务中心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面积达70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主题实践馆、非遗烙画葫芦展室、农家书屋,以及功能分区齐全的村务服务大厅、450余年老槐树、槐文化广场、村民休闲健身广场、乡村大舞台等,既有时代特色又有传统文化底蕴,成为永西村文明实践活动主阵地。

(二)多方联动强机制。实施“一核三向五联建”文明实践工作机制,即以党建引领为核心,“党建工作联抓、美丽乡村联建、和谐平安联创、乡风文明联树、扶贫攻坚联帮”五位一体的五联共建方略,推动文明实践活动与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、社会治理、移风易俗等重点工作紧密融合,共同推进,打造出一支“党员引领、典型示范、妇女争先”的村级志愿服务队伍。为健全责任落实机制,在实践站成立村两委干部担任队长、党员群众为成员的小分队,分片包户开展“讲、评、帮、乐、庆”各项工作,发动更多群众参与互帮互助,享受志愿服务带来的物质精神馈赠。

(三)因村制宜惠百家。永西村以村容整洁和民风文明著称,打造美丽乡村和加强村民精神建设成了永西响当当的“名片”,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常态化活动让农民群众“看得见、听得懂、愿参与”,使文明实践内容有载体、有依托,能够聚人气、有活力、可持续。积极开展理论宣讲、传统文化知识讲座、文化惠民演出、家风家训传承、群众性评选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,其中“好婆婆”、“好媳妇”、“十星级文明信用户”评选热烈隆重,对四德榜上榜人员给予每人每次价值300元十字绣奖励,带动了更多村民争上“村榜”,浓厚了村庄文明氛围。

(四)产业振兴促发展。探索村庄发展新路径,永西村“槐魂人”下大决心,流转村内土地500余亩,采取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、“合作经济组织+农户”运作模式,发展猕猴桃示范带头基地300亩;探索发展葫芦特色产业,成立烙画葫芦工作室,培养烙画葫芦手艺人,烙画葫芦走俏大都市;引入平邑县运兴生态农场,村西新建标准化鸡舍12栋,标准化养殖面积达1.7万平方米,解决了村内20多人固定就业、200人次临时就业,带动了村集体增收、村民致富。

来源:平邑农业农村

小编:平邑科技创新产业园


以下内容回复后可见

已有0人打赏

已有0人点赞

0人赞

    加载中...

    回复楼主

    该帖子已经关闭回复
    回复 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

    超级管理

    发布新帖 帖子管理 返回顶部